今年,新冠疫情尚未消除、俄乌局势持续演化,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供应链短缺。工银国际熟悉经济学家程实指出,在国际关系愈发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发突出。程实认为,我国可从以下叁方面化解供应链安全风险。

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

程实分析,在国际关系愈发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从能源供给来看,一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已探明的存储量全球排名均不高,难以自给自足,故而依赖进口的情况仍将持续。然而,中国海洋油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较为丰富,或将是未来勘探、开采的重要方向,通过推动配套技术、合理利用自有能源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于能源进口的依赖性,进而提升能源安全性。另一方面,中国能源进口主要依赖中东、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地区,总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尽管能源进口来源地数量较多,根据 UN Comtrade 数据,中国与52个国家地区均有石油进口联系,但结构比例仍可以继续向多元化方向演进。从金属原材料来看,以铝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超过20%,进口依赖度上升至约60%,主要进口依赖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叁国,占比超过96%,进口渠道尤为集中,供应链脆弱性也随之显现。

摆脱关键技术受制约局面

除了上游原材料受供应链安全影响明显,如果供应链上关键技术发展受到制约,也将威胁到中国供应链安全发展,甚至会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冲击。程实分析,对于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中国仍需要依赖从日本、德国等国进口。因此,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安全稳定需要“扬长”与“补短”双管齐下。程实分析,首先,需要“扬长”强化现有比较优势,巩固优势产业之于国际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低地位,增强其他国家地区对于中国优势产业的依存度,尤其是净出口规模接近6百亿美元或以上的现有优势产业,例如,纺织、服装配饰、电子电器、金属制造品、办公设备、一般工业设备、杂项制成品等。这些优势产业多为劳动密集性产业,而其发展利润空间降低、产业向东南亚转移、西方关税加码等压力。因此, “长板”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算法和软件的应用创新,提升其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并增强与西方供应链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强化其在供应链上的不可替代性。因大国博弈导致的对于关键领域与技术的封锁,使得过去一直采用的“引进技术——模仿改善——化为己用”的模式将难以复刻。这也意味着需要自下而上“补短”,即由基础科学理论向应用学科发展的基础研发比重将会逐渐上升,研发费用也将随之提高。当前,中国研发占GDP比重为 2.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美国、德国、日本之间仍存在不小差距。今年国家工作报告中指出,“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将针对性支持进制造业公司科技创新“补短”, 持续的技术创新,将是提高供应链韧性的根本所在。

统一大市场赋能强链补链

程实分析,当前,中国疫情反弹,上海等地实施封控管理,对航运物流交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要素流动遭受了疫情倒春寒,供应链畅通遭遇堵点。八大枢纽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自3月以来当旬同 比持续下降,整车货运流量指数由 3 月均值 109.72 下降约 23% 83.98419日数据)。411日,国务院发布《对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短期来看是应对疫情反复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需要,长期来看是为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夯实基础。长期来看,依托数字赋能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统一流通体系有助于要素跨区域流动,将有效降低国内要素流通成本。同时,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的公平性,降低区域、行业壁垒,将有更多中小公司可以进入到更多的产业领域,进而稳定供应链微观基础。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中小公司虽然规模较小,但却存在于各个节点,新一轮疫情袭来之后, 中小公司PMI一直处在荣枯线之下。招工需求难以满足将被动抬高用人成本,加之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制约了中小公司扩张动能。作为国内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一环,中小公司如果发展受限,必然影响到整体供应链的运转。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