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的说法在全球海运业曾经也同样适用,不过在今年的传统旺季,海运市场却遭受阵阵寒流。主要海运航线的运价“断崖式”暴跌,集装箱航运分析师表示,在能源价格大涨和通胀攀升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正在拖累航运市场,而这样的跌势很有可能延续至明年。这一变化对中国产物、中国公司会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圣诞商品能否按时送到欧洲
最新一期世界4大集装箱运价指数仍大幅下滑。其中,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厂颁贵滨)为2312.65点,较上期下跌249.47.点,周跌幅达9.7%,已连续14周下跌。较去年同期下跌50%。此外,厂颁贵滨最新一期(9.16)主要航线运价继续全数走跌。其中,美西、波斯湾、地中海、南美航线跌幅较大,周跌分别达12.5%、16.8%、10.5%与11.7%。
此外,供应链平台机构Freight Waves的数据表示,目前,在洛杉矶、长滩岛、鹿特丹等全球知名港口很难再看到数百艘船舶大排长龙等待靠泊的情况。
随着圣诞季越来越近,许多贸易商开始担心中国的圣诞商品能否按时送到。汉堡贸易商尤丹表示,疫情前,他每年都要去中国义乌等地采购圣诞装饰、玩具、自行车等圣诞商品。前两年因为疫情和供应链断裂,生意受到严重影响。今年,中欧海运情况有所好转,海运价格下降,对贸易商来说是好事。坏消息是欧元贬值,商品价格上涨。好在中国物价未出现欧美那么高的通胀。
“尽管欧洲人现在因为高通胀,消费情绪低落,但圣诞节仍要过,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仍很大。”尤丹称,中国商品在价格、种类和质量等各个指标上仍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调查显示,超过2/3的德国公司预计12月份的交货会出现问题,但他仍认为,按照现在海运的情况,会比去年要好。
需求大幅萎缩致海运费暴跌
什么原因导致海运价格暴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表示,欧美国家通胀率高企,迭加地缘冲突、能源危机以及疫情,使得航运需求大幅萎缩,这是导致全球海运费暴跌的主要原因。
丁纯认为,虽然现在的暴跌是将去年畸高的运价拉回到相对正常的水平,“但这意味着海运运费的天价时代落幕了”。
中国国际海运网首席执行官康树春指出,供需间的不平衡导致海运运费暴跌。疫情期间由于供应链断裂,部分国家某些物资出现断供情况,多国发生“囤货潮”,这也导致去年海运费用畸高。今年由于全球经济通胀压力大,需求下降,与此同时,此前囤积的库存市场无法消化,使得欧美进口商减少甚至取消了商品订单,“订单荒”在全球蔓延。
《华尔街日报》认为,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诸多不确定性,在今年的剩余时间至明年,航运费很可能进一步下跌。康树春表示,从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来看,海运运费下跌趋势是肯定的,但跌到什么程度以及何时跌停难下定论。
通胀高企 欧美被迫改变消费方式
据调查,为应对高通胀及经济衰退,美国人正被迫改变消费方式。
食品是受通货膨胀影响最显着的消费品类之一。55%的美国人注意到,虽然价格保持不变甚至上涨,但这些食品的大小和数量正在减少。美国人关注的冷冻食品、肉和面包以及糕点都存在着上述现象。
面对如此情况,美国人正在通过改变消费习惯来对抗通货膨胀。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约48%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在面临通胀时购买了其他品牌产物,而49%的人表示他们选择“消费降级”,转而购买普通产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美国家庭更接受这一选项,分别为52%和48%。另外约有30%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将被迫停止购买自己长期习惯使用且喜爱的品牌的商品。
而在德国,由于物价大幅上涨,许多德国人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报道称,据德国储蓄银行和票据清算协会计算,60%的德国家庭花光整月的收入,有时甚至需要动用积蓄,才能支付目前的开销。
与此同时,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9日呼吁“购买”和“食用”本国食品,理由是在俄乌冲突以及气候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农业和食品主权乃“所有战斗之母”。
外贸人感知冷暖
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基地,义乌商家对于经济冷暖的感知最强。
“疫情、通胀等因素对于国外消费者的影响正在慢慢显现,购买力在下降。2020 年生意基本没什么影响,2021 年差一点,今年就差很多。”浙江荣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方荣表示。荣丰电子是一家美甲用品生产公司,主要销往欧洲、南美洲地区。
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约为3000多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下滑50%词60%。“不主动追求销售额,先活下去再说。工厂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哪怕没有利润的单子也要接。因为一旦停产,工人会纷纷离职,要想重新招人,恢复到日常产量就很困难。”季方荣表示,此前的毛利率约为15%,现在下滑到5%词8%。
在运输成本方面,季方荣表示,今年的海运费稍微下降了一些,但是跟疫情前相比还是很高。
同在义乌的吴永刚也觉得生意难做。“(今年以来的)外贸订单总体减少了50%以上。”义乌市严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永刚表示。该公司主要借助别叠补测、厂丑辞辫别别等电商平台从事跨境电商出口业务。
提高产物的国际竞争力是关键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凯表示,今年出口公司“一箱难求”的情况肯定不会再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给制造业传递盈利的利好信号。在影响公司收益的关键因素中,运费占比极小,通常在集装箱货物价值的1%以内。
吴永刚表示,订单数量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物流价格上涨、通胀导致国外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与自身产物附加值有一定关系。“现在公司在慢慢转型,向价值高的货品进行转移。”
对于国内出口公司来说,徐凯认为,更重要的是货物的国际竞争力和销量,而欧美经济衰退、通胀加剧,同时去年超订货物还要消化一段时间,购买力下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要解决这一痛点,一是加强区域一体化,提升我国供应链物流的跨国管理能力,打通供应链的堵点;二是要培育更多优秀的中资跨国公司和品牌,提升制造业产物设计、创新研发能力,让中国摆脱只是‘世界工厂’的标签,推动‘中国智造’的高质量产物去吸引更多的国际消费需求。”徐凯说。
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网、第一财经、新浪财经、海运网